【健康科普】乍暖还寒话清明 中医养生节气佳
清明是天地阳气升发、万物复苏的关键时节,此时天气多变,乍暖还寒,雨润风潮,昼夜温差大,湿气渐重,空气中的花粉、动物毛发、柳絮、灰尘等增加,各种病原体传播呈增加态势,因此须注重脏腑调养。
春季是机体生长的重要时期,清明时节多进行室外活动,有助阳气生发,顺应肝脏升发、条达之性,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帮助人们去除体内积滞,疏泄气机。
1.养肝护阳
春时肝气最足、肝火最旺,人最容易生气发火,怒则伤肝,肝气上逆则易引起高血压、脑中风等病变。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少发脾气,使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使精神愉悦,肝气得以疏泄。
2.夜卧早起阳气升
春为肝气当令,立春之后,人体内的肝气逐渐旺盛,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,阴气逐渐消退。此时节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,夜卧早起(23点前),顺应阳气升发;侧身拉伸(肝经分布于胁肋部),疏通肝经气血。
3.重视保护脾胃
清明时节体内肝气旺盛,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,饮食注意忌酸忌食生冷,当以甘甜、温润、清补为主。
春季出现口干、鼻腔干燥等都是热象,青嫩时蔬有助于去除体内的郁热,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,如荠菜、菠菜、韭菜、豆芽、马齿苋、山药等。
4.内调外治最相宜
疏肝明目茶:菊花5g、决明子10g、枸杞10g,沸水冲泡,可清肝火、润肠燥,《医林纂要》载菊花“平肝木之相火”;
健脾祛湿粥:茯苓15g、山药30g、赤小豆20g、粳米100g,文火慢熬,适合脾虚湿盛者;
青团:以艾草汁和糯米制皮,内裹豆沙,艾草性温,《本草正》称其“通经络,逐寒湿”,然糯米黏滞,痰湿体质者少食。
大麦茶:为大麦通过炒制后制成,可以泡水代茶饮用,能止渴、除热消火、健脾,还可养胃、下气利水等,《饮膳正要》云:“春气温,宜食麦以凉之”,通常禁忌哺乳期女性、腹泻、脾胃虚寒人群饮用,也不建议和牛奶一起饮用。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