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科普】成瘾、致幻、致癌……小小槟榔,危害无穷
槟榔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,不过如果去过我国湖南、云南、海南、台湾等南方诸省,或者东南亚地区,就会看到当地到处都在售卖槟榔制品。身边如果有长辈是曾经插过队的知青一代,多半会告诉你:槟榔对牙很不好!因为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见闻,知青初到南方时,对当地姑娘的美貌颇具好感,结果对方咧嘴一笑,不仅没有微微一笑很倾城,反而露出了一口糟牙,这些全拜槟榔所赐。
槟榔制品,主要包括槟榔块和槟榔果,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槟榔子和熟石灰混合,包裹在槟榔叶中,再添加一些香料。嗜吃的人将其形容为传统“口香糖”,通过口腔咀嚼,有提神醒脑、解酒驱寒的作用,还会产生一定的欣快兴奋感。但嚼食槟榔具有成瘾性,对牙齿、牙龈、牙周也极度不友好,如果吃多了还会中毒,产生幻觉症状。8月12日我国驻土耳其领事馆发出安全警示:根据土耳其法律,槟榔中所含的槟榔碱因具有致幻剂而被认定为毒品,近期有多名中国公民因携带槟榔入境土耳其而被捕。 除了上述危害,槟榔最受医学界关注的是其致癌的特性,虽然在传统医学中它曾被用来治疗腹胀便秘,但在现代医学中,槟榔早已跟口腔癌挂上了勾,“十个口腔癌,九个嚼槟榔”的说法由来已久,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明确致癌的I类致癌物。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致癌物共分4类,I类是最高的风险等级,全球享有同等级别的致癌物质也就120多种,比较知名的还有:烟草、酒精、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、16、18等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、电离辐射等,可见槟榔的危害之大。 由于咀嚼槟榔时,并不会像吸烟那样冒烟,还不得不让自己闭嘴少说话,因此槟榔也被称为“静默杀手”。
据统计全世界现有6亿多的槟榔食用者,约占世界人口的10%,这使得槟榔成为了重要的全球癌症控制问题。我国南方部分省份、东南亚大部分地区、印度和西太平洋地区普遍都有咀嚼槟榔的传统风俗,还常常添加烟草一同食用,印度有一种叫Gutka的口香糖非常流行,其实就是一种碎槟榔与烟丝混合的食品。口腔癌是槟榔最容易诱发的癌症,其次是食管鳞癌和喉癌。受槟榔毒害最严重的是印度,印度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维持在世界第一的高位,最新估算印度口腔癌的年发病数有13.6万,年死亡数有7.5万,发病率为9.8/10万,死亡率为5.5/10万,超过中国5倍之多。
小小槟榔,为何有如此的致癌本领?近百年来,科学家通过对人类的观察和大量的动物实验,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。槟榔子混合着石灰、儿茶、槟榔叶在咀嚼过程中与唾液充分混合,会产生一系列致癌物质和致癌反应。 槟榔中含有的主要生物碱——槟榔碱,不仅会致幻成瘾,还会与人类唾液中的亚硝酸盐和硫氰酸盐反应,衍生出起码3种亚硝胺类物质。如果咀嚼的恰好是富含脯氨酸的槟榔品种,就会再多生成一种亚硝胺。观察发现,口腔卫生越差,牙菌斑越多,产生亚硝胺的种类和含量也越高。亚硝胺是一类善于改变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化合物,动物实验已证实其容易触发小鼠口腔内的致癌过程。 槟榔还会与儿茶里的多酚发生反应,产生一种超氧阴离子,而石灰又使得口腔内的碱性增强,超氧阴离子就会转化为H2O2,俗称“双氧水”。双氧水是可以消毒的,但在铜和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,则会生成容易致癌的羟基自由基,可以诱导DNA链的异常断裂,从而诱发癌症。烟草里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很高,因此槟榔+烟草会带来双重伤害。 此外,槟榔还会通过消耗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——谷胱甘肽的数量、降低其活化酶性能等手段降低其对致癌物的解毒作用…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槟榔的致癌机理逐步被发现,研究还发现除了口腔癌,槟榔可能致癌的部位也越来越多,比如由于唾液的吞咽,可以影响到食管、胃,甚至肠道。
槟榔和烟草一样,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和风俗传统,因此在我国以及其他大部分地区普遍不受管制,而且相比烟草,槟榔更容易被女性使用。而今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槟榔产业的发展,槟榔已经扩展到欧美、南非和中东地区。 2016年4月27-28日全球槟榔防控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,强调了槟榔的危害,并呼吁将其纳入世界卫生组织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,以强化防控政策,促进预防控制效果,普及相关知识,让公众知晓其危害性。 来源:上海疾控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21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