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医院新闻】聊城市肿瘤医院ICU以“叙事护理”架起医患“心桥”,帮助患者重燃生命希望
“现在每天最盼着下午和孙子视频,看到他笑,我就觉得病好得快了!”76岁的张阿姨躺在聊城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病床上,语气里满是期待。谁能想到,半个月前,这位因肺癌合并心力衰竭入院的老人,还曾因病痛折磨与思乡焦虑,多次拔掉输液针抗拒治疗。如今的转变,源于科室医护人员用 “叙事护理”搭建起的“心灵桥梁”。
困境:病痛与孤独交织,ICU 里的“抗拒者”
今年 9 月,张阿姨因肺癌病情进展合并急性心力衰竭,被紧急转入聊城市肿瘤医院 ICU。刚入院时,剧烈的胸闷、反复波动的病情,让她备受煎熬;更让她崩溃的是,ICU 的探视制度意味着她无法随时见到家人,尤其是日夜思念的孙子。
“我不输液!我要回家!” 一次床旁交接班时,张阿姨情绪突然爆发,一把拔掉手背上的输液针,泪水顺着眼角滑落。“我就是个累赘,三天两头住院,还见不到孙子,不如回家算了!” 面对医护人员的劝说,张阿姨态度坚决,后续的治疗、检查也屡屡不配合。
“ICU 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的痛苦,更要承受与家人分离的孤独感,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治疗的抗拒。” 聊城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讲到,单纯的医疗干预无法解决张阿姨的 “心病”,如何走进她的内心,成为破解僵局的关键。
破局:叙事护理搭桥梁,倾听化解“心头结”
“张阿姨,我能坐在您旁边聊聊吗?您愿意说说现在最难受的是什么吗?” 面对抗拒的张阿姨,科室护士没有选择强硬劝说,而是搬来椅子坐在床旁,轻声开启了对话。
起初,张阿姨不愿多言,只是反复念叨 “想回家”。护士没有打断,只是静静倾听,偶尔点头回应。直到护士轻声问 “如果把现在的难受比作一样东西,您觉得它像什么”,张阿姨才哽咽着说:“像块大石头,压得我喘不过气 —— 病好不了,见不到孙子,我怕再也回不去家了。”
“您能说出这些,真的很勇敢。” 护士握住张阿姨的手,温柔回应,“但您知道吗?您儿子每天都来护士站问您的情况,孙子还画了画让我们带给您;隔壁床的孙大爷,前两天还插着气管插管,现在都能坐起来了,很快就能出院和家人团聚。”
为了让张阿姨看到希望,护士当场承诺:“咱们先把今天的液输上,它能帮您减轻心脏负担,等输完,我就帮您跟家人视频,保证让您见到孙子!” 这番充满诚意的对话,让张阿姨紧绷的情绪渐渐放松,她轻声说:“那…… 你帮我输上吧,别忘了视频的事。”
成效:亲情连线添动力,患者重拾希望
护士当即重新为张阿姨固定好输液针,并第一时间联系上她的家人,约定当天下午进行视频探视。当屏幕里出现孙子稚嫩的笑脸,喊着“奶奶加油” 时,张阿姨的眼眶瞬间湿润,脸上却露出了入院以来的第一个笑容。
从那以后,“和孙子视频” 成了张阿姨配合治疗的 “动力源”。科室护士每天都会抽 10-20 分钟陪她聊天,听她讲以前带孙子的趣事,帮她记录身体的细微好转;每次视频前,护士还会帮她整理好头发、调整好镜头角度,让她以最好的状态见家人。
“现在阿姨不仅主动配合输液、服药,还会提醒我们‘今天该测血压了’。” 负责护理张阿姨的护士说,虽然张阿姨的病情仍需持续治疗,但她眼里重新有了光,之前那股 “压得喘不过气”的沉重感,也在一次次的陪伴与亲情连线中慢慢消散。
理念:人文护理入日常,ICU里不缺“温度”
“张阿姨的转变,是叙事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生动体现。” 聊城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表示,ICU 作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 “生命防线”,不仅需要精准的医疗技术,更需要有温度的人文关怀。
近年来,科室将叙事护理纳入日常护理工作,通过 “倾听、共情、引导、支持” 四步法则,帮助患者梳理情绪、表达需求;针对老人、儿童等特殊患者家属无法随时探视的情况,科室还主动提供 “视频探视” 服务,帮助架起 “亲情桥梁”。
在今后的工作中,医院将持续深化人文护理实践,让更多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,在 ICU 里既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,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,让生命之光在关怀中重新绽放。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