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建“健康家园”:以资源下沉夯实基础,以人文关怀凝聚合力——社会工作部在推动多元协同与提升服务温度中的实践与探索
在我看来,医院的“家园”理念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:它既是患者求医问药时能够依靠的温暖港湾,也是医务人员挥洒汗水、共同拼搏的奋斗阵地,更是紧密连接医院、社会与基层医疗网络的“健康共同体”。而社会工作部,正是这一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“桥梁搭建者”。我们致力于以精准的联动机制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专业服务,激活资源、打通环节、传递温度,让“家园”不仅拥有坚实的守护力量,更始终浸润着温暖的底色。
一、夯实家园根基:让优质资源扎根基层
筑牢医疗服务的“基层防线”,核心在于让优质资源顺畅下沉,让基层需求精准上传。过去一年,我们持续加强与周边医疗机构的联动协作。特别是在与三家基层卫生院建立定期坐诊机制后,我们更加清晰地察觉到:比起设备短缺,基层更迫切需要的是“能上手”的实用技术和“能兜底”的转诊通道。
上个月,某社区卫生院接诊了一位复杂骨科患者,由于缺乏相关经验,虽多次调整方案仍未取得良好效果,患者辗转多家机构也未能解决。在获悉情况后,我们第一时间联动院内专家组织病例讨论,不仅为患者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,社区医生也反馈“学到了真东西”。这件事再次印证:基层赋能不能靠“大水漫灌”,而应注重“精准滴灌”。下一步,我们计划与医务部共同梳理基层急需技术清单,联合护理部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,将我院优势专科技术转化为如“糖尿病日常监测技巧”“术后居家护理要点”等易于基层落地的实操模块。同时设立固定“基层会诊日”,让专家在坐诊之外,还能够带教基层医生、参与技术帮扶。通过这些措施,既帮助基层“强筋健骨”,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,也为医院构建“健康家园”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。
二、厚植家园温情:让医患社会同心共情
如果说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是筑牢“家园”的“硬支撑”,那么深厚的情感联结便是滋养“家园”的“软内核”。真正守护好这个家园,不仅需要技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,更离不开医院各科室的紧密协同。唯有将多元支持融入患者关怀,使医学温度渗透至每一个细节,才能让“家”的氛围真正可感、可触、可持续,最终凝聚成一座有力量、有温情的健康共同体。
此前,我们联合心内科、神内科、妇科开展 “医患分享会”,邀请康复患者、慢病患者与医护人员围坐交流。有患者说 “没想到医院这么负责,把我的顾虑都想到了”,也有患者坦言 “听了别人的经历,才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扛”;医护同事则感慨“患者的认可,是最好的工作动力”。这场分享会让我看到:“家园”的温暖,藏在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里。基于此,我们计划联合门诊部,在候诊区打造 “健康微课堂”——邀请院内营养师、心理咨询师定期开讲,用15分钟的短小讲座,解答饮食调理、情绪疏导等问题。在这个追求 “内卷” 的时代,我们不想比速度、拼规模,而是想把日常服务做细做实:让患者等待时不焦虑,就诊时更安心,真正用细节拉近距离、提升 “家园” 的粘合度。
三、凝聚家园合力:让多科协作同向同行
所有想法的落地,都离不开 “众人拾柴” 的合力。社会工作部的 “桥梁” 作用,不仅体现在联结院外,更体现在联动院内 ——“家园” 的守护从来不是单打独斗,各科室看似分工不同,实则都是 “家园建设者”。
比如基层技术培训需要医务部梳理清单、护理部规范标准;“健康微课堂” 需要门诊部协调场地、医技科室出人出力;医患故事、基层帮扶案例的传播,更离不开宣传科的精准发声。这些协作不是 “额外负担”,而是 “家园” 运转的必然要求:就像齿轮啮合才能驱动机器,各科室联动才能让 “健康共同体” 真正运转起来。
作为社会工作部的一员,我深知我们既是 “联络员”,也是 “服务员”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会更主动地走进基层听需求,贴近患者问期盼,对接科室谋协作。我坚信,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以专业为基、以温度为脉、以协作为桥,一定能把医院这个 “家园” 建得更有力量、更有温度,让它成为患者信赖、职工热爱、社会认可的生命港湾。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