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叙事护理】倾听背后的故事 架起理解的桥梁 —— 一场叙事护理带来的医患同心之旅
病房里,监护仪的滴答声、病人的低吟声、家属匆忙的脚步声,是护理工作中重复却熟悉的规律声响。但在杨大爷的病房里,这份“熟悉”被打破了 —— 注射泵运转的平稳声响里,总夹杂着他不自觉的叹息,更藏着对护理人员带着 “火药味”的回应。这份特殊的氛围,让我们意识到,这位年近七旬的糖尿病患者,不仅需要身体上的诊疗,更需要心灵上的贴近。
“大爷,看您总心事重重的,家里是不是有放不下的事?愿意跟我说说吗?” 我轻声问道。起初,他只是沉默地望着窗外,良久,才重重叹了口气,声音里裹着掩不住的疲惫与无奈:“护士,我不是故意发脾气……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啊。”
原来,杨大爷的儿子儿媳、女婿都在外地工作,本地的女儿既要上班,又要兼顾自己的家庭。他和年迈的老伴一起扛起了照顾五个孙辈的重担,接送孩子、买菜做饭,是家里不可或缺的 “后勤部长”。如今一病,所有压力都压在了老伴和女儿身上。“老伴身体本就不好,一个人要管五个娃,大的要接送,小的刚会走;我闺女抽空来看看我,屁股还没坐热,就得赶回去做饭、辅导作业。” 他的声音渐渐哽咽,“我躺在这里,不仅帮不上忙,还成了累赘。”
这番心里话,悄悄消融了我们之间的隔阂。眼前的杨大爷,不再是那个让人觉得难以沟通的患者,而是一位被沉甸甸的家庭责任牵绊着、因生病无法继续操劳而满心愧疚的祖父 —— 他那些看似不耐烦的回应,藏着对自己 “没能扛住家”的自责;他不愿麻烦家人的倔强,实则是怕给忙碌的亲人再添负担的不安。
为了印证情况,也为了凝聚照护合力,我主动与杨大爷的女儿取得了沟通。果然,她每次来院都提着饭盒匆匆忙忙,脸上写满奔波与焦虑,连坐下好好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。现实的重压,让家人并非不愿陪护,而是实在分身乏术。找准症结后,我们的护理方案有了清晰的方向:不在“要求家属陪护”上纠结,而要在现实框架内,为杨大爷和他的家庭找到喘息的空间。
随后,一场小型会议在病房里召开,参与者只有我、杨大爷和他的女儿。我先握住杨大爷的手,轻声说:“大爷,您不是累赘。您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,现在生病了,接受照顾是理所应当的。您把孩子们照顾得那么好,如今好好治病、恢复健康,才是对家庭最大的负责。” 这番话让杨大爷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。接着,我们共同敲定了“合作式照护计划”:
优化环境保安全:在床边备好便盆,减少往返卫生间的频率与跌倒风险,也减轻了移动注射泵的繁琐;
弹性探视解难题:与家属约定,无需全天陪护,女儿或老伴只需在每日治疗关键时段前来探望一小时,其余时间由护士加强巡视、全程照料,既保障杨大爷的安全,也为家人留出料理家事的时间;
情绪疏导暖人心:我告诉杨大爷,心里有任何焦虑、烦躁,都可以随时跟我们说,护士团队就是他的 “临时听众”,帮他分担心里的重担。
计划实施后,病房里的氛围悄然改变。杨大爷紧绷的脸庞渐渐舒展。一次帮他调整注射泵时,他轻声说了句:“辛苦你们了,给你们添麻烦了。” 简单的一句话,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跨越隔阂的温暖。他的女儿也满心感激:“这样的安排太贴心了,我既能照顾爸爸,又不用惦记家里的孩子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如今,病房里的注射泵依旧规律运转,但伴随它的,不再是叹息与火药味,而是平静与暖意。杨大爷终于能安心接受治疗,因为他知道,我们读懂了他的故事,没有将他从家庭角色中剥离,而是用专业与共情,在病床与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。
这段与杨大爷相处的经历,让我对叙事护理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:它的核心从不在于依赖高超技术去直接“治愈” 疾病本身,而在于愿意主动俯下身,耐心倾听疾病背后藏着的人生故事,真诚尊重每个生命所承载的责任与深情。这份源于深度理解的共情,往往比单纯的临床治疗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,这也正是护理工作最动人的温度核心 —— 它让我们在精准治愈身体病痛的同时,更能为患者的心灵注入安宁的慰藉与直面困境的勇气,让护理不止于诊疗,更见于关怀。(作者:冯岩岩)
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378号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