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研动态】推动灵芝、桑黄融入慢性病临床路径促进全民健康的对策
灵芝、桑黄兼具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,且潜力巨大。针对当前面临产业链断裂、品牌影响力弱、科研转化不足等共性问题,迫切需要从构建“政产学研商”协同体系、全产业链标准化运营、品牌跨界营销等方面入手,提升二者的医药价值和经济价值,进而推动聊城“新三宝”成为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极。
构建“政产学研协”协同创新体系
1.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:出台《聊城市产学研合作权益分配指导意见》,明确基础研究成果专利归属权。以《聊城市灵芝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5-2030)》为指引,将灵芝桑黄定位为“中医药防治特色产业”与“乡村振兴支柱产业”,在土地、税收、金融等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设立年度产业发展基金。建立“政府+院校+企业+协会”四方联动机制,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推动企业间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,重点解决跨部门协作低效、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。
2.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:依托行业协会制定涵盖种植、加工、检测、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,重点完善活性成分检测方法(如灵芝多糖、三萜,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定量分析),建立质量追溯系统。由行业协会发布《灵芝桑黄产业发展蓝皮书》,定期更新行业数据与技术规范,引导产业从“无序竞争”向“标准化、品牌化”转型。
深化临床研究,夯实产业发展根基
1.设立专项基金与扩大研究范围:政府应设立专项临床研究基金,吸引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研究,将现有单一聚焦肿瘤防治的研究方向,拓展至慢性病调理、亚健康干预等多元健康领域,通过系统探究灵芝与桑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、实际疗效及安全性,积累科学详实的数据,为其保健与治疗功效提供理论依据。
2.企业与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模式:冠县灵芝、临清桑黄凭借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优良品质,成为行业特色品种。从产业发展角度看,资金支持与成果转化至关重要。专项基金投入可推动企业产品在临床场景普及验证、加速技术转化,还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品牌影响力,实现社会与商业价值提升。目前企业存在产品售价高但实际成本低的情况,若直接与医院合作可简化流通环节,但临床研究成果产出周期通常超1年,需企业具备长期投入的耐心与规划。
3.进入OTC(非处方药)做准备:类比阿胶系列产品成功的市场经验,灵芝与桑黄产业想要获得市场认可,必须以真实有效的临床数据为支撑。只有经临床验证具备显著价值,才能激发市场需求,进而推动产品进入OTC市场,这就要求企业根据真实临床数据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,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与功效,形成科研、生产、市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。
整合医疗资源,打造专业研究团队
由市卫健委牵头整合全市医疗资源,组织结核内科、肿瘤科、中医科等多学科力量,组建灵芝与桑黄专项临床研究团队,研究范围扩展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(如老年人免疫增强、术后康复辅助等)。以市传染病医院、市人民医院、市中医医院以及聊城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等为核心单位,负责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;其他医院作为协作单位,承担临床患者入组、临床观察与数据采集工作。研究成果可优先用于本地医疗机构健康管理项目,形成“研究-应用-反馈”的闭环,提升产业本地化转化效率。
促进中西医协同创新,加速产业发展进程
1.建立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:中医专家辨证筛选患者,西医专家明确研究标准,双方定期开展联合研讨,以“中医证型-西医指标-作用机制”为逻辑链条,解析灵芝与桑黄调节免疫、抗炎抗肿瘤的科学内涵,推动中医抽象功效描述向现代生物学机制转化,为产品说明书、广告宣传提供科学语言支撑。
2.中西医融合产品研发:科研机构和企业以中医复方配伍理论为基础,结合西医成分提纯和质量控制技术,开发灵芝复方制剂。例如,参考中医经验配伍中药,用西医技术确定有效成分最佳配比,建立严格质量标准,目标2026年前推出3-5个中西医结合健康产品(含保健品、食品及院内制剂)。
搭建研发平台,规范市场价格体系
加大对灵芝与桑黄人工培育技术的研发投入,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,突破培育技术瓶颈(如缩短生长周期、降低环境依赖)。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价格监测机制,打击囤积居奇、虚假标价等行为,制定产品指导价区间等内容,兼顾成本控制与市场监管。目标实现规模化种植成本显著降低,推动终端产品价格合理下降,同时优化产业结构,推动产品从“高端药材”向“大众健康消费品”拓展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(毕科研)

地址:聊城市建设东路45号 邮编:252000 急救电话:7076120 健康咨询、预约挂号:7076222 体检中心:7076333
监督投诉电话:7076122 医院办公室电话:7076105